

歡迎回來加密貨幣教室,這文章會解答有關什麼是區塊鏈的問題。
區塊鏈(blockchain)是一個由位處全球各地許多國家的 節點 所連接而成的網絡。它將大量交易整合總匯到「區塊(block)」中,然後這些區塊都連接而形成一條記錄「鏈(chain)」。 區塊鏈可以追溯到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交易,是公開維持的、數碼化、去中心化、分佈式的分類賬簿,記錄了該種加密貨幣的所有交易歷史記錄,並且不可被篡改。
那麼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?用最簡單方法去描述它是區塊鏈用作安排數據。它就像一個數據庫,但是關於區塊鏈的有趣之處在於,它使我們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接受資訊。這一切都因為比特幣。
區塊鏈是一種廣泛流行的技術,如今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。正在閱讀的您可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,但這文章會逐一解答您的疑問。區塊鏈可以理解成由多個的區塊串連組成。這些區塊的用途是儲存網絡上的資訊。每一個區塊鏈可以存儲多達1 mb的數據。
交易資料自然是儲存在眾多區塊中的主要內容。這些資訊通常包括有關交易的詳細內容,包括:日期、時間和交易成本。
交易的參與者也將被記錄在區塊上,但是,參與者的身份,會各自以獨一無二的識別碼/用戶名稱覆蓋,讓參與者保持匿名。
每個區塊的末端,儲存的是「雜湊值(hash)」,這是該區塊獨一無二的識別碼,可以被視為一個區塊的「名稱」,助用戶更容易識別出它。
區塊鏈是如何運作?
為了更好地了解區塊鏈系統的運作,我們來看一個示例。您進行了首次交易,然後這交易記錄會與其他的成百上千的交易一併記錄。這些交易然後由計算機網絡進行驗證,以確保交易已完成。然後,交易會被記錄在一個區塊中並給予一個專有的「雜湊值」(hash)。
所有歷史交易都可以追溯到2009年1月3日18:15:05的首次比特幣交易。有趣的是,“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總理即將對銀行進行第二輪救助”。你可以按 按此瀏覽您可以隨時查詢任何交易,包括您自己的交易,有一些網站將這些記錄清楚地列明,我們建議 www.blockchain.info
雖然所有交易公開且完全透明,但實際上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隱私,下面的圖表是記錄於 白皮書:
按此了解公共和私有區塊鏈的區別:
區塊鏈不是一個單一的數據系統,相反,區塊鏈網絡上每個的節點(Node)都是互相連接的,所有交易歷史都是記錄在每個節點上,整個系統是完全公開透明,且非常強大。 去中心化架構 代表交易記錄是不能逆轉,如要更改任何在區塊鏈上的資料都都必須獲得所有節點的同意。
為什麼區塊鏈不容易受到黑客入侵?
每個塊都有自己的 「雜湊值(hash)」,它是一個標記確保沒有更改。每個區塊雜湊值都會引用前一個區塊散列,然後形成區塊鏈。分散式帳簿代表每個人都能擁有所有歷史記錄的完整副本。這進一步確保了所有交易記錄都是不可逆的。
如有任何人想攻擊區塊鏈系統,就首先需要改變原有的紀錄,再更改區塊內雜湊值 (這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資源) ;之後每一區塊上的記錄也須更改;之後,需要超過半數的節點同意及確定改變原有紀錄才能徹底地改變帳簿。因此,攻擊區塊鏈系統基本上不可能的。
此外,任何人都不能自行在區塊鏈創造出加密貨幣。有意攻擊網絡者,最多只能撤消自己先前進行的交易。但是,要實行此操作,將需要大量的CPU和雜湊運算力,來支配整個網絡。如果有意攻擊者確實擁有該水平的資源,則對他們而言,遵守區塊鏈機制進行挖礦的利潤將會更大。而他們挖出的加密貨幣數量,將超過其他所有人。邏輯上,他們不人會攻擊系統,破壞自己持有有效的財富。同時,區塊鏈系統亦會提供獎勵,鼓勵節點保持誠實並共同保護網絡。
區塊鏈的未來
區塊鏈科技帶來的效益重大。借助區塊鏈科技,我們儲存資料將能夠更加透明、私隱、高效率且成本更低。尤其是目前,數碼資料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確保我們資料數據安全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 因此,區塊鏈科技正在醫療保健、銀行、房地產等行業獲得廣泛採用。未來,區塊鏈科技被更多其他產業應用在儲存資料,相信指日可待。
這就是區塊鏈領域具有如此龐大的發展機會、每個人都對此感興趣的原因。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區塊鏈相關資料、以及加密貨幣發展,歡迎訂閱 Genesis Block 的通訊,並瀏覽學習教室的其他內容。
庫存流量比率(S2F)近年被視為最簡單預測資產價格走勢的方法,成為備受投資者及交易者關注的加密貨幣價格走勢預測指標。
採用工作量證明(Proof-of-Work,PoW)機制的比特幣(BTC),不依賴任何中心組織或機構發行,而是透過大量運算產生,任何人都可以設置挖礦設備、連接網絡而進行挖礦。
我的資產安全嗎?加密貨幣硬件錢包有兩大品牌:Ledger 和 Trezor。然而,這兩種硬件錢包真的是最好嗎?在本文中,我們將提到BC Vault,一種具有獨特功能的加密貨幣硬件錢包!
什麼是無常損失(Impermanent Loss)?為甚麼這因素讓投資者避免參與AMM平台?如何可以妥善避免 DeFi 與 AMM 平台的風險?